請不要加重生命中的痛

當生命在沒有原因下悄然流走,對父母來說,是一個非常難過,痛苦而又不能逆轉的事實。即使是一個情緒很平穩的人,但在這個極其傷痛的時刻,都會對別人的話特別敏感;不論是家人或是朋友,在這段時間,說話也宜小心謹慎,以免無心地傷害了受傷的人。

(資深輔導員 杜婉霞)

懷孕,對很多夫婦來說,是充滿喜悅和期待,但當這生命在沒有原因下悄然流走,對父母來說,是一個非常難過,痛苦而又不能逆轉的事實。即使是一個情緒很平穩的人,但在這個極其傷痛的時刻,都會對別人的話特別敏感;不論是家人或是朋友,在這段時間,說話也宜小心謹慎,以免無心地傷害了受傷的人。

 

我近日處理了一些流產媽媽的個案,總結了以下對流產媽媽最不宜說的幾句話,希望大家留意:

 

  1. 你咁後生,日後還會再有的

** 這個可以是事實;但日後會不會懷孕,能不能再懷孕,是未知之數,但

今天失去了這個生命是鐵一般的事實,而失去的『這個』是日後的『那個』不能代替的。

 

  1. 不要緊,現在最緊要的是快點調理身子,快快好起來

** 生命中有些事情,特別是身體狀況和復元進度,都不是可以講求效率的。當流產媽媽心情不好,或遲遲未『好起來』,都會因為滿足不了別人『快快好起來』的期望而自責,這會做成嚴重心理負擔。

 

  1. 不要只看失去的,你該為你仍擁有的而感恩呀!

** 是的,我可能已擁有很多,甚至我已經有一兩個孩子,但擁有其他不代表我可以不為失去這個孩子而傷心呀;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 

  1. 一切臨到我們的事都有神的旨意,我們要順服

** 這是每個基督徒都知道的真理,但信主多年的人,並不表示可以完全接受不幸的來臨而無動於衷:知道順服,能夠順服,甘心降服是不同層次的順服,當中過程有爭扎,有挑戰,也有操練;不肯承認傷痛,不肯承認自己的不甘心和憤怒,只會加增我們在頭腦上對信仰的認知,卻無助於在信仰上的經歷:如神的同在,憐憫和醫治;因為不承認受傷的同時是拒絕祂的醫治。

 

  1. 當食炸糊啦,其他人重慘

** 若父母是滿心期待孩子的來臨,那不管胎兒懷了多久,也是一份像從天上的喜樂,掉回落地上的失落,而且慘事很難,也不宜直接比較;知道別人很慘也不會減低自己的慘况。

 

  1. 在香港生活艱難,算是減輕了負擔吧

    **係人都知在香港生活,大多人的經濟擔子都很重,這樣說好像懷孕是流產媽媽自招辛苦似的。相信很多懷了孩子的父母,他們情願節省其他開支,也想好好養育孩子。

 

  1. 都過左咁耐啦,人總要向前看呀

   **很多研究發現哀傷期一至兩年也是正常,胎兒是媽媽的骨肉,那種痛,不是人人可以理解,那種痛,包括了身體的疼痛,心靈的哀痛,可能還夾雜了沒有好好愛惜身體,保護bb的自責,對期待bb來臨長輩們的愧疚,還有很多很多複雜的情緒,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疏理的;我們需要尊重流產媽媽面對失胎並復原的節奏。

 

  1. 不管你想不想聽,我都是為你好

   **相信每個能被流產媽媽視為傾訴對像,或有條件知道內情的人,都是流產媽媽很信任,或是很親近的人,就是因為『親』,那麼說起話來多必帶著善良動機,這點毋庸至疑,但『為你好』,『出於好意』並不等於有免死金牌,怎樣良好的忠告,受不了就是受不了,在流產媽媽最脆弱,敏感的時刻,若你不確定你的話會否對她造成二次傷害,那還是不說為妙。

 

或許我們都太愛我們的親友,遇到有人流產,總要說些話,(很多人就是不能忍受dead air) 所以都會講些我們認為最正確的話;那些話都可能是正確的,卻不一定合宜;但卻會因為這人在流產媽媽生命的『份量』做成說話的重量,從而把人壓倒了!說話是藝術,但不說話可會是更高的藝術。

 

不管你是理性還是感性,相信普世價值還是要有『人性』。

 

 

 

相關文章

所有文章 »

人生最後一個典禮

簡單也可以很得體;設計一個反映逝者生平的儀式,雇用一家懂得辦理基督教禮儀的殯葬商,夥拍具主理喪禮經驗的牧者就會令程序更順暢,帶出的氣氛更祥和;因為他們知道該引用什麼經文,在什麼時候出什麼音樂,在什麼時候播放什麼詩歌,並懂得基督教用語,... 這些都需要合作和默契。

難以向人坦白的哀傷

死亡,畢竟是一種不能挽回的失去,過時過節特別容易激起往日的回憶與思念,要與這種傷痛共存,實在不容易。因病離世是較易與人分享的,意外也不難交代,但「自殺」卻是家人最難接受,也是很難向他人「交代」的離世方式。

過渡痛失老伴的哀傷

雖然香港離婚率很高,有很多夫妻的關係不甚美滿,但長久恩愛,甜蜜美滿的夫妻也有不少。最近服侍了兩位長者都是痛失老伴,看見長者老淚縱橫,他們說起往事時眼淚都會不受控制的流下,就可知道他們感情有多深,有多麼的捨不得,甚至想起日後要適應沒有對方的日子,眼中流露的是多麼迷惘與徬徨。九十多歲的陳伯伯與太太是中學同學,十多歲時已認識,相知相識七十多年,老伴因病離世,作為丈夫的,不管行動有多不便,對愛妻的後事也盡力親力親為,積極參與;他以雄渾沉穩的聲線在安息禮獻唱屬於他和太太的情歌 “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” ,與會者無不動容。他按他的狀態,還要求臨時加唱幾首,那當然沒有問題,任何情感的紓發都是他對太太愛的表達,那份表達也成了他的安慰,也是他對太太最後的心意;人雖然不在,但情--永遠都在!那份深厚的感情,永遠都不會消失,更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替。王姨姨六十來歲,也是在十來歲時認識丈夫,與他相知相處相愛四十多年。這位被寵慣的嬌妻說自己事事倚賴丈夫,連怎樣交電費水費煤氣費也不懂,心怕日後也不知可以怎樣生活!香港地方細,處處都有兩人拍拖的足跡:銅鑼灣公園、尖沙嘴海旁、山頂行山徑、石澳燒烤場,想避也避不了!踏進任何一處都會勾起對方的影子,想起彼此曾說過的情話,往後的日子想想也挺難過吧!『喪偶』是個不可挽回的失去,也是個不能否定的事實,感情要好的夫妻面對失去人生的最佳伴侶:一個最疼惜自己,最明白自己,最真誠相待的人,那種『日後有心事都不知可以再向誰傾訴』的孤寂,的確要時間過渡與適應。面對那些傷心的未亡人,除了容許她的眼淚,陪伴她傷心難過,聆聽她訴說往事外,也嘗試帶她到另一境界:你想你配偶在天上希望見到一個怎樣的你?曾深深相愛的人,即使肉身上不能再相見,心中的愛意仍在,想對方生活美好是彼此常存的善良,而這份善良意願是不會因離世而減退。(原文刊於《號角》:https://cchchk.org/article/soul/counsel/hk220812d/)
All Rights Reserved © Copyright 2020 | 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 | Powered by HK Platform
Toptagcrossmenuchevron-downchevron-leftchevron-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