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代共融談生死

身邊總有長者面對嚴重病患,如何在他們仍有意識,仍可為自己作決定時與他們談生論死,使親人能按病者生前意願去辦理人生最後一個禮儀,從而減低親人的不安及在決定上的為難。

(殯禮師及資深輔導員  杜婉霞)

我年過半百,身邊總有長者面對嚴重病患,如何在他們仍有意識,仍可為自己作決定時與他們談生論死,使親人能按病者生前意願去辦理人生最後一個禮儀,從而減低親人的不安及在決定上的為難,這也是我近年告別塵世服侍下涉獵的範疇。

「50+博覽」已於7月29至3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,一站式助你規劃健康,豐盛和優質的中年生活,入場人士只需下載電子入場券,費用全免,確為吸引。展覽設有多場相關講座,並邀得殯儀社企「毋忘愛」主席范寧醫生及生命頌禮師Connie現場分享,跟與會者談生論死,Connie的個人經驗也引起不少共鳴。

中國文化的五福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;「善終」能被列在其中,可見「好死」絕對是一種福氣。一般理解的「好死」包括舒適,可控制,保持個人尊嚴等。

Connie分享她父親過身前,她沒有機會與他談論這事情,回想起來,也實在可以做得更好,這令她更有勇氣開口與媽媽談論死亡,了解媽媽的意願,包括儀式安排、衣著、大相等。研究指出很多時老人家不怕談及死亡,倒是後生一輩未準備好去與他們談論,如果我們以敏銳的心,把握每個與他們談論生死的機會,讓老人家表達他們的想法,相信對父母或作兒女的,都會因為這種參與度而深深感覺被連結。

「毋忘愛」那印刷精美的小冊子附上一張簡單的「預囑咭」,如果認真思考和填寫,相信對自己的晚期照顧和喪禮安排會有一定掌握。

范醫生說:「與父母親談論這話題,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講,但不是亂講。」我們首先要預備自己的心,並願意聆聽和理解長者的需要,更讓他們感到被尊重,他們的意願被看重。

「毋忘愛」的標記代表日出日落,月缺月圓,就好像生命循環不息;不會忘記的,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和愛。 「毋忘愛」的攤位陳設雅緻,環保棺木模型非常美觀,配以同款環保吉儀封,感覺獨一無二,就好像人的生命一樣。盛載骨灰的飾物精美,價錢合理,是紀念親人,把他掛在頸項,帶在身上的另一選擇。

如果你錯過了這個展覽,在8月16日至9月15日,於灣仔會展也有「創--智齡城市」,到時請早。

相關文章

所有文章 »

選擇,也是一種治療

「有選擇」對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;選擇表示可以做一點自己意願的事,也可為逝去親人選擇她會喜歡的事。「沒有選擇」會給人加添被壓迫的無奈與無力感。 在疫情的各樣限制下,能選擇的不多,但「選擇」絕對是一種治療。

愛心速遞

第五波疫情來得又急又快,近期每日確診數以萬計,幾乎身邊總有認識的朋友或其家人確診,總有人要被隔離,情况比2003年沙士更嚴重!...... 或許你也跟我一樣,總有幾個確診的朋友,能幫忙的未必很多,但總可以補給物資,問候一下。
樹葉間見太陽

即使明天沒有我

一場疫情給我們殺個措手不及......丈夫是院牧,在醫院工作,屬高危地方,這場疫情,令我們從新思考生命,思考關係,也更在乎關係的質素和意義。
告別塵世logo
All Rights Reserved © Copyright 2020 | 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 | Powered by HK Platform
Top tagcrossmenuchevron-downchevron-leftchevron-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