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深輔導員 杜婉霞)
「告別塵世」接了一個轉介個案:案主的母親住在院舍,院舍爆發疫情,母親最終離世。雖然最後驗不到新冠病毒,但遺體仍輾轉去了富山公眾殮房,家屬等文件、等法醫,折騰了一番才有齊文件,辦理後事。
在沒有心理準備下要面對摯親離世,情緒難免容易被激動,是需要被充份理解和被聆聽的。作為輔導員,又是禮儀師,一方面我要溫柔地理解案主的處境,但同時也要有指向性 (Be directive) , 讓案主清楚知道什麼可行與不可行。
何時出生何時離世,人沒有選擇;怎樣離開,人沒有選擇;政府部門何時出齊文件以辦理後事,人也沒有選擇;在一切的限制中,怎樣可以創造選擇,以增加掌控感 (sense of control)?
案主很不喜歡富山殮房的環境,但火化爐非常緊張,能訂到富山火葬場已是萬幸。於是我決定事前先往富山火葬場走一趟,看看實際環境。發覺環境不差:山頭一片翠綠,看上去很舒服,交通也算方便;而且禮堂寬敞,空間充足,更省了車程,相信天父已安排了最合宜的地方。
我特意將禮儀的流程一早設計好,用什麼詩歌、經文、甚至我信息的講題,也與案主有商有量。她可以給意見,甚至作出改動;這種商量,對建立互信很重要。陳設「生命角」的相架,也有不同款式給她選擇,用什麼色調也是她可以選擇;甚至案主想用兔子和復活蛋作陳設也是她的選擇。連印不印程序表,用電子檔案還是紙本也可以選擇:誰規定禮儀一定要印程序表?只是15-20分鐘的禮儀,其實大家不必看著程序表,只要專心聆聽主禮的帶領,全程投入,就已經很好了。每選擇都是案主意願,都是她經過思考作出的決定。
「有選擇」對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;選擇表示可以做一點自己意願的事,也可為逝去親人選擇她會喜歡的事。「沒有選擇」會給人加添被壓迫的無奈與無力感。
在疫情的各樣限制下,能選擇的不多,但「選擇」絕對是一種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