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好姊妹突然急性中風,做了開腦手術,因為身體的限制不能自理,已被安排住進院舍。
當姊妹流著淚,哭著說家人『這樣為她好』,『那樣為她好』,『不許這樣』,『不許那樣』,『要她怎樣怎樣』時,她話語中所流露的苦澀,感到處處被限制,被拒絕,被安排,沒有商量,意願沒有被尊重,心聲沒有被聆聽…… 這種苦,唯有當事人才能真正體會。
我從事心理治療,較看重人的心理狀況,明白當人在各方面受到限制時,那種『冇得揀』,心情會很不好受,覺得沒有尊嚴,任人擺布,不能自主。初時,可能病者還會感到憤怒:會反抗,會表達,會抗議;但日子久了,當憤怒、表達、爭取,都沒有得到適切回應時,就會變得消沉:既然說了也沒有人聽,即是講來都無用,就索性放棄,不再表達,不再有想望,只能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地任人擺布;這種任人擺布的心情,對生活,對前景,自然少了一份冀盼與動力,這對復康和治療一點好處都沒有。
我們怎樣才能為受限制的病患者製造希望,以加强復康動力?
所謂『有得揀先至係老闆』,能在有限中給予選擇:探望前問她的時間日程,(可能她中心有活動,或已預約了物理治療師做復健) ,那個時段方便探望?問她有沒有什麼需要,想要的?只要我衡量過沒有大問題的,我也會盡力滿足,什麼麥當奴,什麼咖啡、薯片等;咖啡只要份量不多,能嘗一口,甚至只是聞一聞,都覺醒神!姊妹喜歡脆口的食物,薯片類也有很多連營養師也說可以吃的款式,甚至粟米片也是較健康的替代品。
當人有所期待和盼望,心態積極,遇到再不好的事情也能捱得過去;但當心情不佳,苦澀消沉,就會連可以做得好的事情也做不到。
我做生死教育,面對生死,我們真的沒有得揀,但從生到死之間,神還是容許並尊重我們的選擇。
希望我能帶給姊妹一點甜,為她這漫長的復康路上加點樂趣,成為前進的動力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