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不得的goodbye

幾位年青人請我為一位自殺的朋友主理追思會,他們幾位都很年輕,相信沒有多少喪亡經驗,也是第一次面對自殺。他們對辦追思會沒有頭緒,就在網上找上我。作為輔導員,我非常明白這樣失去一位朋友的感覺......

幾位年青人請我為一位自殺的朋友主理追思會,他們幾位都很年輕,相信沒有多少喪亡經驗,也是第一次面對自殺。他們對辦追思會沒有頭緒,就在網上找上我。作為輔導員,我非常明白這樣失去一位朋友的感覺。面對年青人,我心更是憐惜,亦喚起我在十九歲那年也曾面對一位十六歲少女的自殺;那種傍惶,印象猶深。我二話不說,接過這個追思會。

我以Lionel Richie的一首Goodbye揭開序幕,這歌也道盡了人在別離時的不捨:以往很多美好片段在腦海浮現,我們曾共渡很多快樂時光,真沒想過那麼快就要與你 Say goodbye.

自殺,是一種令人難以啟齒,很難以言明的離世方式,因為人們普遍都不能接受這種方式,並帶有很多對自殺者的負面標籤:如不夠勇敢、不夠堅强、不負責任等。作為好朋友,也許心中也有一連串問號,甚至內疚:如果我多點關心她,如果我接到她那通電話,事情會否不一樣?作為朋友,很多時候還是逃避話題,可以不提就不提,並要默默承受那份沒有人能分擔的哀傷。

身為輔導員,一個有超過20年經驗的心理治療師,我好想大家明白,人的思想、行為,有時是不受控的,特別是受情緒病、抑鬱症影響的時候,就更是身不由己。事情-- 沒有人想這樣發生,也沒有人能料到會這樣發生。

這樣失去一個非常重要的朋友,的確是人生很大的轉變。面對轉變,我們能夠做的,就是去適應。我們回不去從前,要適應沒有對方的日子。見到她的物品會想起她,去曾與她到過的地方也會想起她,甚至飲杯她喜歡的咖啡,都會想起她,是很自然的事,是很正常的,因為人縱然離開了,但愛仍常在;思念,是愛的明證。

從場內的展覽區,我們放了很多她的照片,在短暫的人生,她確確實實走了漂亮的一回,她留下了不少痕跡,也得到很多人的愛。朋友們預備了獻花環節,粉色的花朵清雅脫俗,就像清純的友情常在心上一樣。

面對這種失去,朋友間能靜靜地陪伴就很好了。雖然陪伴不能改變這失去的「結果」,但有質素的陪伴的確可以令掛念她的朋友多了一份溫暖和體諒。

Lois Tonkin, 這位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哀傷學教授講過:「很多人誤以為哀傷會因時間而逐漸縮小;真相是,哀傷從不曾變過,而是生命隨著哀傷而逐漸强大了。」哀傷是真實,但愛也是真實,而這愛也成為生命向前走的動力。

相關文章

所有文章 »

跨代共融談生死

身邊總有長者面對嚴重病患,如何在他們仍有意識,仍可為自己作決定時與他們談生論死,使親人能按病者生前意願去辦理人生最後一個禮儀,從而減低親人的不安及在決定上的為難。

愛心速遞

第五波疫情來得又急又快,近期每日確診數以萬計,幾乎身邊總有認識的朋友或其家人確診,總有人要被隔離,情况比2003年沙士更嚴重!...... 或許你也跟我一樣,總有幾個確診的朋友,能幫忙的未必很多,但總可以補給物資,問候一下。

沒有選擇中的選擇

生命何時終結,人沒有選擇;生命怎樣離開,也沒有選擇;殮房迫滿遺體,政府相關部門何時出到文件可以辦理喪事也是沒有選擇;甚至火化爐訂到那個日子、那個地區也未必能選擇,....... 所以家屬在難過與無奈中,我會盡力提供一些範圍,使他們能有選擇。
All Rights Reserved © Copyright 2020 | 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 | Powered by HK Platform
Toppenciltagcrossmenuchevron-downchevron-leftchevron-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