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住談生死

中國文化過年祝賀的五福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;『善終』能被列在其中,可見『好死』絕對是一種福氣。范醫生一開始就直接地的問:什麼是『好死?』如果有得揀,你想點死?你怕死嗎?如果怕,你真正怕的是什麼?

(資深輔導員  杜婉霞)

生死教育近年在坊間被受關注,特別在新冠疫情陰霾下,生命的脆弱與不測真的會將人殺個措手不及!加上人的長壽及失智症有年輕化趨勢,現在都盡量鼓勵人為自己的後事做點準備,以免遇上未能預計的狀况時,會增添家人的焦慮、不安、及在慌亂下不知怎去作決定。

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捐助,由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的賽馬會躍動啟航計劃--第四屆「集『義』成裘」第三組「義無止境」團隊籌辦,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活動「咖啡廳談生死」,已於七月二十四日舉行,並邀得殯儀社企「毋忘愛」主席范寧醫生及生命頌禮師李麗蕊小姐蒞臨分享,與幾十位參加者笑住談生死,內容不單帶來新知識,新啟發,也引起熱烈討論。我對「毋忘愛」這機構聞名已久,素來欣賞機構在推動生死教育上的功夫,也參與過他們籌劃的喪禮,對這工作坊也非常期待;果然沒有令我失望。

中國文化過年祝賀的五福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;「善終」能被列在其中,可見「好死」絕對是一種福氣。范醫生一開始就直接地的問:什麼是「好死?」如果有得揀,你想點死?你怕死嗎?如果怕,你真正怕的是什麼?問題掀起第一輪的思考與討論。

研究指出很多時老人家不怕談及死亡,倒是後生一輩未準備好去與他們談論,以至錯失了一些很好的機會讓老人家表達他們的想法。曾經作為主要照顧者的李麗蕊也分享了她作為照顧者的疲憊和壓力;有壓力時又不知可以怎樣向人傾訴或在那裡可以得到支援。作為照顧者,特別對著至親,總是怕自己做得不夠好,也怕自己日後會後悔。女生一般較細心,在文化上,通常是擔當照顧者的角色,但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,兒子通常是作決定的那一個;所以,當兒子就治療方案遲遲不能作出決定時,壓力就會落到女兒身上,因為醫生通常見到的多是作為照顧者的女兒,所以詢問對像也會是女兒。

范醫生與李麗蕊即場示範了一些怎樣與老人家打開生死話題的方法:有什麼是該說和不該說的話,非常實用;除了說話,把握時機也很重要:每逢有人病重、離世、不論是相識或是不相識的,也可以借機會打開話匣子。

「毋忘愛」也提供了一張簡單的「預囑咭」,如果認真思考和填寫,相信對自己的晚期照顧和喪禮安排會有一定掌握。范醫生分享了一些很顛覆的概念:一般人說「生老病死」,但較正確的次序該是「老病死生」,因為人一出生就是倒數地邁向死亡,所以死之前該好好地活,不是嗎?

范醫生說:「對一個垂死的人,你能給他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聆聽。」”The most important gift you can give to a dying person is to listen.” 每個人都需要被聆聽和理解,對於即將離世的人就更是重要。

人生想減少遺憾,就要做到「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」:我想向誰講句多謝?我又欠誰—句對不起?有誰我想給他知我多愛他?又有誰是我最掛心和捨不得的?

雖然限於規例,這「咖啡廳談生死」不能飲食,大會卻細心地預備了一個禮物包給所有參加者,附有一罐咖啡,也有花茶茶包,更意外的,是一張印有各「生死教育資料連結QR CODE」的A4紙,若大家想多了解生死教育,只用手機掃掃QR Code便可,方便又容易;策劃團隊真細心!

好了,上完堂,坐言起行,今天就開始思考和計劃。

(「預囑咭」可在「毋忘愛」網頁www.forgettheenot.org.hk下載)

相關文章

所有文章 »

愛心速遞

第五波疫情來得又急又快,近期每日確診數以萬計,幾乎身邊總有認識的朋友或其家人確診,總有人要被隔離,情况比2003年沙士更嚴重!...... 或許你也跟我一樣,總有幾個確診的朋友,能幫忙的未必很多,但總可以補給物資,問候一下。

寫在蓋棺之前

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近日推出了一套非常有趣的教材叫「蓋棺之前」,遠在屯門我也去參加工作坊,個多小時的工作坊帶來很多反思,學員無私的分享也給我有很多啟發。

過渡痛失老伴的哀傷

雖然香港離婚率很高,有很多夫妻的關係不甚美滿,但長久恩愛,甜蜜美滿的夫妻也有不少。最近服侍了兩位長者都是痛失老伴,看見長者老淚縱橫,他們說起往事時眼淚都會不受控制的流下,就可知道他們感情有多深,有多麼的捨不得,甚至想起日後要適應沒有對方的日子,眼中流露的是多麼迷惘與徬徨。九十多歲的陳伯伯與太太是中學同學,十多歲時已認識,相知相識七十多年,老伴因病離世,作為丈夫的,不管行動有多不便,對愛妻的後事也盡力親力親為,積極參與;他以雄渾沉穩的聲線在安息禮獻唱屬於他和太太的情歌 “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” ,與會者無不動容。他按他的狀態,還要求臨時加唱幾首,那當然沒有問題,任何情感的紓發都是他對太太愛的表達,那份表達也成了他的安慰,也是他對太太最後的心意;人雖然不在,但情--永遠都在!那份深厚的感情,永遠都不會消失,更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替。王姨姨六十來歲,也是在十來歲時認識丈夫,與他相知相處相愛四十多年。這位被寵慣的嬌妻說自己事事倚賴丈夫,連怎樣交電費水費煤氣費也不懂,心怕日後也不知可以怎樣生活!香港地方細,處處都有兩人拍拖的足跡:銅鑼灣公園、尖沙嘴海旁、山頂行山徑、石澳燒烤場,想避也避不了!踏進任何一處都會勾起對方的影子,想起彼此曾說過的情話,往後的日子想想也挺難過吧!『喪偶』是個不可挽回的失去,也是個不能否定的事實,感情要好的夫妻面對失去人生的最佳伴侶:一個最疼惜自己,最明白自己,最真誠相待的人,那種『日後有心事都不知可以再向誰傾訴』的孤寂,的確要時間過渡與適應。面對那些傷心的未亡人,除了容許她的眼淚,陪伴她傷心難過,聆聽她訴說往事外,也嘗試帶她到另一境界:你想你配偶在天上希望見到一個怎樣的你?曾深深相愛的人,即使肉身上不能再相見,心中的愛意仍在,想對方生活美好是彼此常存的善良,而這份善良意願是不會因離世而減退。(原文刊於《號角》:https://cchchk.org/article/soul/counsel/hk220812d/)
All Rights Reserved © Copyright 2020 | Terms & Conditions | Privacy Policy | Powered by HK Platform
Toptagcrossmenuchevron-downchevron-leftchevron-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