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深輔導員 杜婉霞 )
用國家級速度建成的舫艙醫院質素如何大家有目共睹;輕症患者或被隔離人士都沒有信心入住,擔心會得不到適切照顧也是可理解的;政府快而不準的資訊傳遞、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、前言不對後語的官僚態度、與近乎不自量力的承擔,都大大加强了市民的不信任。
據報導指:立法會與預防及控制疾病相關的附屬法例小組委員會,今(10日)以視像形式舉行遙距會議,會上有議員提及從市民收取回來的個案,包括有長者在亞博隔離時已22日,卻沒有洗澡及落地;亦有家人與在隔離設施的長者失聯,家人甚至以為長者在設施內離世。希望局方可還長者「一個尊嚴」。看到圖文並茂的報導,誰還可以對這政府抱有信心?
人手短缺,或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!但不論用什麼極速途徑讓內地援手申請來港,除了龐大花費外,還有什麼護理訓練、廣東話訓練等,要他們正式投入服務,仍需要一段時間。但看現時情况,實在不容再等。
家人與長者失去聯絡更是極不理想。當知道原本在院舍的長者被送去一個被殘酷對待的地方:22天沒洗澡/落地,沒有被預期的照顧,甚至連安置在那個場館也不能被適時告知,家人的失望、不滿和憤怒是可想而知。
我不懂政治,也不懂護理,但從我有限的知識和心理學訓練,長者需要的除了基本護理外,就是關心和愛,並有尊嚴地被對待。與其等外援投入服務,是否也可考慮給予津貼,容許家人在自我檢測/核酸檢測呈陰性,並打了最少一針的條件下,可以每天八小時陪伴並照顧有需要被隔離的長者,起碼可幫忙抹身、轉身、換片、餵食等,這不單可以減輕人手不足的問題,家人又可以確知長者得到恰當照顧。
雖然不是每個家人都受過照顧者訓練,但人總有些基本衛生常識。即使場館沒有足夠冲涼設施,只要照顧者有架手推車,有盆水、毛巾、沐浴露,就可以做到基本清潔,dry shampoo也可以解決洗頭的問題。
相信比起與長者失聯或長者受到不好待遇,或許家人更願意趁居家工作,甚至失業期間作出相應的照顧安排。在疫情期間失去工作的朋友,也可以一邊照顧被隔離長者,一邊得著津貼,以減輕經濟壓力。
若政府可以用月薪$30,000去聘用一個內地援手,何不以日薪$1,000去聘用家人照顧長者。若100個長者中,有20%的家庭可以作出照顧安排,就已經有20個長者得到較妥善的照顧,長者被善待之餘,也有望減少市民怨氣。
硬件雖好也需要軟件配合;效律(effectiveness),和效果(effect)同樣重要。